坐擁11艘航母、9艘兩棲攻擊艦,以及67艘潛伏深海的核巨獸,美國海軍百萬噸級的鋼鐵洪流,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海權的象征。 港媒《南華早報》1月3日報道,中國內地研究團隊近期模擬中美航母對決,結果頗為吸睛:美軍僅用10枚隱身反艦導彈,便“撕開”解放軍航母戰斗群的防御網, “點名”一艘疑似055型萬噸大驅。 這不禁讓人想起冷戰時期圍繞航母展開的攻防“軍備競賽”。 事情的起點要從中美之間不斷升級的軍事對峙說起。近年來,隨著南海局勢的復雜化,美軍頻繁在這一地區進行所謂的“自由航行”行動,而中國海軍也通過頻繁的演習和技術升級,亮出了自己的態度。 這次模擬中,涵蓋了這場潛在沖突的各個方面,像艦船具體的所在位置以及行動軌跡,還有武器裝備的運用狀況和受損情形,就連人員傷亡情況也做了詳盡的預估和推演。 戰場被設定在南海東北部,靠近東沙群島一帶承擔近海防御任務,而美軍航母戰斗群則部署在距離九段線較遠的公海區域。 模擬的難度可以說拉到了滿格,加入了美軍最先進的LRASM反艦導彈,被設置成了性能完全解鎖的狀態。隱身、超低空掠海、紅外制導,這些頂級戰術全用上了。而且055驅逐艦的激光武器、近防炮、攔截導彈通通沒開,就等著對手一通暴擊。 而關于中方艦隊的設定,雖然裝備了激光炮、近防武器系統、防空導彈,還有大量艦載機巡邏,但這些防御系統在推演中都沒有被激活。 這種設定看似不合理,卻恰恰體現了推演的真實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強,而是要在最嚴酷的條件下發現問題。這種態度其實很難得。在軍事領域,承認自己的不足往往比炫耀實力更需要勇氣。 很多人覺得這不太公平,完全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但戰場上不可能讓你有準備的時間,更不會讓敵人跟你“公平對戰”。平時多吃點虧,發現自己的漏洞,戰時才能少掉腦袋。 模擬的劇情不復雜,卻足夠驚險,美軍依靠其隱身優勢,突然對中國航母編隊發動突襲。他們的目標很明確,直接瞄準編隊的防空核心——055型驅逐艦。 推演中,美軍突然對中國艦隊發起大規模攻擊,從不同平臺同時發射了10枚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目標直指為中國航母護航的055型大驅。 美軍共動用了包括航母、巡洋艦、驅逐艦在內的多種艦艇平臺。而AGM-158C導彈則高調秀了一把自己的高度隱形特性、超低空突防能力、智能化飛行路線規劃以及多重制導模式。 可惜我方055大驅在遭受導彈攻擊時,防空系統卻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受到了導彈的襲擊,這可能是由于推演中設置的條件較為苛刻,導致055大驅的防御體系受到嚴重挑戰。 美軍驅逐艦在首次攻擊中發射了32枚戰斧巡航導彈,緊接著“伯克”級驅逐艦、“超級大黃蜂”艦載機和F-35C戰斗機,協同發射十枚AGM-158C隱身導彈,同時對解放軍航母發動大規模攻擊。這在現實戰場上幾乎很難實現。而且我們的055大驅在開展時,絕不可能只有一艘。 然而,這次模擬推演的結果出現反轉!在模擬對抗期間,055型驅逐艦派出兩艘無人艇向前推進,在整個交戰進程里總共投放了32架無人機與14艘無人艇展開攻擊。美國驅逐艦則發射了32枚“戰斧”以及LRASM巡航導彈予以反擊。 模擬結果表明,055型驅逐艦及其伴隨的無人艦艇不但探測到且成功攔截了美軍驅逐艦發射的所有導彈,還留存了充足的彈藥對美艦發起下一輪打擊,最終將全部8艘美軍驅逐艦擊沉 。 簡單的數據對比不能完全決定勝負,真正戰場上,關鍵還得看臨場表現,就算技術更先進也不代表肯定能贏,只是勝算會高一點而已。 新世紀戰爭形態的智能化、無人化發展,讓實戰演習難以完全模擬真實戰場,兵棋推演因此成為各國軍隊提升實戰能力的關鍵利器。 回顧歷史上的幾次重要海上沖突不難發現,真正決定戰爭走向的因素遠不止表面看到的那些數字對比那么簡單。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盡管德國海軍擁有一定數量性能優異的潛艇,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補給保障機制最終未能改變戰局; 現代科技賦能兵棋推演,讓復雜戰爭場景分析更精準。通過科技手段,兵棋推演可以模擬更貼近實戰的混合化、復雜化戰爭形態,為軍事戰略決策提供更可靠的數據支撐。 暴露潛在弱點:雖然此次兵推結果是解放軍失利,但實則具有重要意義。它暴露了055驅逐艦在面對美軍先進的LRASM導彈時可能存在的不足,如在電子對抗后,對方導彈仍能通過切換制導模式突破防御等,這為解放軍后續的改進提供了方向。 最后,我們需要對那些傳播虛假信息,無底線吹捧美軍、貶低中國解放軍的人采取嚴厲措施。虛假信息的傳播不僅損害了公眾的信任,還可能導致國際關系的緊張局勢。 在信息時代,我們應該更加謹慎和負責任地對待信息,不容忍虛假信息的傳播。只有這樣,國際社會才能建立起更加穩定和和平的秩序,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沖突。 |